近年来,随着新媒体迅猛发展,国有企业舆情事件呈现高发态势。如何创新国有企业舆论引导工作,有效提升舆论引导力,妥善化解舆情危机,对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。本文结合全媒体时代舆论特点和舆论原则,探索国有企业舆论引导机制,旨在提升管理者引导水平,营造良好的企业舆论环境和社会舆论环境。
一、全媒体时代国有企业舆论工作面临的新形势
(一)全媒体时代全民参与意识不断增强。据2021年8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《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》显示,截至2021年6月,中国网民规模达到10.11亿,互联网普及率为71.6%,手机网民规模达10.07亿,庞大的网民规模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内生动力。与此同时,公众参与意识、表达意识和监督意识大幅增强,主动参与社会管理与监督需求强烈,思想多元化趋向明显,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媒体生态与格局。
(二)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渠道多样化。随着新媒体技术不断革新进步,催生出“互联网+”、大数据、云计算等理念,智能手机、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使用率持续攀升,“两微一端”、快手抖音等各类社交新媒介广泛普及,公众获取信息的方式多样化且更为便捷,渠道畅通且逐步拓宽,其开放性、互动性也逐步加大,社会舆论环境和结构呈现出多层次的复杂状态,这在一定程度上给舆情管控带来了难度和挑战。
(三)全媒体时代舆情管理日益复杂化。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表现为即时传播、即时共享,具备“点对群”“群对群”的特征。由于新媒体传播速度快,一张图片、一个视频很容易在短时间内形成爆炸性传播,对舆论产生巨大影响,舆论传播和反馈的速度远远超过了传统媒体。“病毒式”传播的威力更大,“媒体审判”和“网络暴力”现象时有发生,这都给国有企业舆情管理带来了全新挑战。
二、全媒体时代国有企业舆论工作存在的新矛盾
(一)宣传工作创新不够,宣传效果差强人意。国有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忽视舆论引导规律的问题,表现为报道模式僵化、报道形式陈旧、报道内容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,宣传“生”“冷”“硬”,与受众的实际需求不合拍。部分企业存在“平时不烧香,临时抱佛脚”的错误认识,缺乏把工作做到平时的主动意识,与公众和媒体没有建立起良好关系,导致突发事件发生后社会舆论出现“一边倒”现象。
(二)舆情处置方式滞后,舆情管理工作被动。面对突发舆情事件,常采用过去的“封、堵、躲、压、瞒、删”等简单粗暴的处置方式,缺乏恰当的分析研判和合理的调整部署。部分企业存在“只要隔绝好、防范住记者,舆情处置就算成功了”的错误认识,在突发事件发生后,对媒体记者如临大敌,甚至与记者发生肢体冲突。但实际上,这种压制式的舆论引导方式严重影响了国有企业的公信力。
(三)品牌形象塑造不够,企业形象覆盖不广。当前,部分国有企业对自身品牌建设重视程度不够、品牌竞争意识薄弱,企业内部缺少专业的品牌建设、品牌管理与品牌维护团队,品牌形象建设与企业高质量发展未能同步推进,没有深刻地挖掘企业内部潜在品牌素材与资源,实现内在能力外显化、内在优势传播化,立体性地构建起的社会形象,企业品牌形象未能深入公众视野和内心。
三、全媒体时代提高国有企业舆论引导的新路径
(一)创新宣传形式,提高新闻传播力。
首先,推进“媒体融合”,提高宣传工作效力。一是推进内容融合,突出新、特、快、细等特点,提升党委宣传业务部门新闻采编水平和质量,除了做好“常规动作”外,积极尝试“自选动作”,通过对文字、表格、图片、漫画、音频、视频等多种媒介进行深度融合,形成集成化、个性化、生动化、立体化的新闻报道,运用视频新闻和可视化报道,增强全面性和交互性,提升内容质量和传播效果。二是推进渠道融合,紧跟互联网时代大潮,进一步加强渠道建设,如建立并完善企业报纸、门户网站、电子报、微博微信、新闻客户端等“多位一体”的传播渠道,使新闻内容在多媒体之间实现有效互动,使新闻报道从可读向可听、可观、可感转型,从静态向动态转变,从一维向多维升级,最终形成多媒体互通协同报道的良好局面。三是推进管理融合,要树立“内容为王、优势互补、一体化传播”的全新管理理念,规范新闻采编流程,建立协同管理体系,建立复合式新闻内容加工生产机制,优化新媒介传播平台,完善组织机构,创新运作机制。同时,注重媒介融合中的技术支撑作用,培养全媒体型新闻宣传人才,进而打造特色的媒体平台和宣传阵地。
其次,加强“创新策划”,扩大正面宣传效力。一是善于吸收经验,敢于打破陈规套路,采用公众喜闻乐见、易于接受的“润物无声”式的宣传模式,加强宣传报道的策划能力,用多媒体手段多渠道、立体化放大正面宣传的效果。二是摸透传播规律、讲究宣传艺术、对接受众需求,提高正面宣传的质量水平和内在价值,讲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新成就、推进自主创新的新突破、履行社会责任的新实践、先进典型人物或典型事件等好声音、好故事,增强说服力、吸引力和感染力。三是注重差异化传播优势,要深挖资源,整合素材,突出企业的特色文化基因,独树一帜,找出差异化优势,经过缜密策划后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。
(二)把握时度效,提升舆情处置能力。
首先,要把握“时、度、效”,提高舆论引导能力。一是“时”就是要解决好“说不说、什么时候说”的问题,一般来说,舆论引导重在早、贵在快,特别是面对重大舆情事件和突发事件,要快速反应、及时发声,赢得话语权、掌握主动权。这个“快”,应该建立在明确事件真实情况的基础上。二是“度”就是要解决好“说多少、说多久、怎么说”的问题,这要求掌握火候,拿捏分寸,适时适度进行舆论引导,发挥平衡矛盾、消除冲突的“制衡器”和“减压阀”的作用,避免火候不到或者太过造成舆论的“二次危机”。三是“效”就是要解决“信”和“果”的问题,要以事实为依据,要尊重客观事实,准确、全面报道事实真相,树立宣传报道的真实性和权威性,并不断创新宣传报道的形式,丰富内容、提升质量,增强宣传报道的可信度和实际效果。时、度、效三者是密切关联的,要将它们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统一起来,才能有效引导舆情。
其次,要增进交流,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。媒体既可以在“晴天”做好正面宣传报道,又可以在“雨天”处置负面舆情。国有企业要本着热情、周到、诚恳、灵活的原则,以积极的姿态欢迎媒体,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媒体,与新闻媒体建立沟通联系机制,变被动为主动,学会因势利导,利用事实真相和正面报道消除负面影响,做到融入媒体、了解媒体、善用媒体、善待媒体,并与其建立并维持良好的关系。
再次,要做好保障,强化舆论阵地建设。要培养一批高素质、现代化的新闻发言人和舆情监测队伍。要树立大媒体观念,整合媒体信息资源,建立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联合互动、协同动作的全媒体化舆论传播阵地。要完善舆情管理和新闻媒介管理制度办法和体系,制定应急预案,建立舆情预警研判和监测分析报告机制。要成立专门的舆情管理领导小组,构筑“层级联动、上下联动”的舆情管理组织网络体系。
(三)加强文化建设,提升品牌影响力。
首先,要确定品牌战略定位。品牌战略定位是品牌经营的首要任务,成功的品牌定位能使企业扩大知名度、建立美誉度、提高竞争力。国有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和特色,聚焦国家战略、行业需求和自身定位,抓住新技术革命、产业革命、转型升级等带来的巨大挑战和机遇,掌握国内外先进技术,携手院士、专家团队开展深度合作并取得新发展。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品牌经营的内涵,将企业核心理念与品牌经营融合在一起,打造独具特色与实力的特色品牌。
其次,做好企业文化培育。企业文化是促进品牌力量的源泉,优秀的企业必然融汇着优秀的文化,企业品牌经营的过程也是文化渗透的过程,行业、客户、职工认可企业的文化,就是信任其品牌。国有企业要注重企业文化的培育,规范员工的行为,提升员工的能力素质。
再次,将优秀文化融入产品与服务中。品牌文化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有力保证,文化理念不是挂在口头上和墙上的空洞口号,而是融入到品牌中形成有血有肉、实实在在价值和发展动力。这就需要把优秀的企业文化融入生产、产品与服务中,让品牌更具文化内涵,提升品牌的附加值,扩大品牌价值的资源,培育和提升企业品牌知名度、美誉度。
综上所述,全媒体时代,国有企业必须改革创新、精耕细作,才能在改革发展大潮中行稳致远,才能真正实现既定愿景目标,为国家、社会、行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国有企业智慧和力量。(红柳林矿业公司:李波)